品味一生网品味一生网品味一生网

佛语经典语录全集

  一、菩萨知烦恼性空,即不离空,故常在涅盘。

  二、心中无三毒者,是名国土清净。

  三、不见他非我是,自然上敬下恭,佛法时时现前,烦恼尘尘解脱。

  四、譬如蜂采花,不坏色与香,但取其味去,比丘入聚然,不违戾他事,不观作不作,但自观身心,若正若不正。

  五、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。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,多么神圣的经典,他们也仅能带给正确的方法。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,无人能够替代你。

  六、若不修内行,唯只外求,期望获福,无有是处。

  七、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,修定住定被定缚,修静住静被静缚,修寂住寂被寂缚。

  八、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妄情即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随心自在,无复对治,即名常住法身。

  九、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法,总在心源。

  十、坦然地理解事实,自己就会得到平静。坦然地去理解外在,去克服愤怒。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。

  十一、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。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,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,心不造作行为,痛苦便无从升起。

  十二、心本无作,道常无念。

  十三、如果有人毁谤我,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,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情绪烦乱。正因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,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。

  十四、一切善恶皆由自心,心外别求终无是处。

  十五、即心是佛,身心俱无,是名大道。

  十六、无念之念,生无生相,住无住相,异无异相,灭无灭相,非思虑计度所知,惟洞彻法源者,颇测齐彷佛,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。

  十七、离心者,非是远离于心,但使不着心相。

  十八、寂静不生,放旷纵横,所作无滞,去住皆平。

  十九、言若离相,言亦名解脱;默若着相,默即是系缚。

  二十、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。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。

  二十一、与愚同住苦,如与敌同居。与智者同住,乐如亲族。贤者智者多闻者,持戒虔诚与圣者,从斯善人贤慧游,犹如月从于星道。

  二十二、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

  二十三、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,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,此因此有贪嗔也。

  二十四、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。什么使得心不净呢?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,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,于是痛苦产生于此。

  二十五、以精进力,身无疾病,一切怨害,慈心相同。

  二十六、向外驰求,不知摄心返照回光,如是学佛,殊难得其实益。

  二十七、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,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,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。

  二十八、佛即心兮心即佛。心佛从来皆妄物。若知无佛复无心。始是真如法身佛。

  二十九、众生着相外求,求之转失,使佛觅佛,将心捉心,穷劫尽形终不能得。

  三十、觅身无实是佛身,了心如幻是佛幻,了得身心本性空,斯人与佛何殊别。

  三十一、绿水无忧,因风皱面;青山不老,为雪白头。

  三十二、坛经者,人人皆知出于曹溪,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。人人皆知经为文字,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

  三十三、心无去来,即入涅盘。是知涅盘,即是空心。

  三十四、司空本净禅师:「佛是虚名,道亦假名,二俱不实, 总是假名。」

  三十五、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,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。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。由于这样,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。

  三十六、己饮独居味,以及寂静味,喜饮于法味,离怖畏去恶。善哉见圣者,与彼同住乐。由不见愚人,彼即常欢乐。

  三十七、顿悟法门,以无念为宗,妄心不起为旨。以清净为体,以智为用。

  三十八、施不住相,福如虚空。

  三十九、认得心性,可说不思议。

  四十、凡迷者,迷于悟;悟者,悟于迷。

  四十一、夫法本无法,一落言诠,即非实义。

  四十二、一切众生,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。

  四十三、能观心者究竟解脱,不能观者永处沉沦。

  四十四、佛语 经典语句-阅读

  四十五、直了自心,无性无念,则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手执捉在足运奔。六根门头,无障无碍,六尘堆里,无染无杂。谓之无念行。

  四十六、举心动念,即乖法体,即为着相。

  四十七、学道犹如守禁城,昼防六贼夜惺惺,将军主帅能行令,不动干戈致太平。

  四十八、无求即心不生,无着即心不灭,不生不灭即是佛也。

  四十九、直了上无佛果可求,求无众生可化,是名为至佛地。

  五十、如是静虑,一切有情,发心非难,常时不懈,能成就者,是则为难。

  五十一、时时自觉,念念自知,事事心安,天天惬意。

  五十二、能悟自性无字真经,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。

  五十三、佛不见身知是佛,若是有知别无佛,智者能知罪性空,坦然不怖于生死。

  五十四、善恶莫思量,当处便出三界。

  五十五、信得心及,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,全世法即佛法,全佛法即世法,平等一如。

  五十六、住着于法,斯为动念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

  五十七、一切不留,无可记忆。( 佛语经典语录)

  五十八、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。

  五十九、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若无生灭,是如来清净禅,诸法空寂,是如来清净坐。

  六十、由凡夫至究竟觉,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。

  六十一、真性空寂,本自不生,今则不灭。

  六十二、四大如坏幻,六尘如空华。自心为佛心,本性即法性。

  六十三、要得临命终时,不颠错,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,如今做事处颠错,欲临命终时不颠错,无有是处。

  六十四、是身如电,年年不住。

  六十五、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,烦恼业障,本来空寂,一切因果,皆如梦幻。

  六十六、佛陀说:“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,别人无法代替。”但是心要怎样净化呢?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

  六十七、不诽与不害,严持于戒律,饮食知节量,远处而独居,勤修增上定,是为诸佛教。即使雨 金钱,欲心不满足。智者知淫欲,乐少而苦多!

  六十八、但识自心,恒沙法门,无量妙义,不求而得。

  六十九、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。

  七十、屋顶盖得粗糙,房子会遭雨水浸漏,未经修养调御的心,欲望贪念会入侵。懈怠是死路,发奋精进才是生路。智者常发奋精进以修缮他的心。

  七十一、莫道无心便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山。

  七十二、一切诸法皆如幻,本性自空那用除。若识心性非形象,湛然不动自真如。

  七十三、不识自心是真佛,不识自性是真法。欲求法而远推诸圣,欲求佛而不观己心。若言心外有佛,性外有法,坚执此情,欲求佛道者,纵经尘劫,修种种苦行,如蒸沙作饭,只益劳尔

  七十四、渴求离言法,充满思虑心,诸欲心不着,是名上流人。久客异乡者,自远处安归,亲友与知识,欢喜而迎彼。

  七十五、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,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,一半利己利人。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,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。

  七十六、众生造作妄想,以心生心,故常在地狱。

  七十七、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,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。与善友为邻能够得益,与恶友为邻受害的但是整个身心。

  七十八、净律净心,心即是佛,除此心王,更无别佛,欲求成佛,莫染一物。

  七十九、无心之心如恒河沙,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,沙亦不喜。牛羊虫蚁践踏而行,沙亦不怒。珍宝馨香,沙亦不贪,粪尿臭秽,沙亦不恶。

  八十、一心有滞,诸法不一样。

  八十一、舍一切烦恼是布施,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,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,与诸法离相是精进,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,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。

  八十二、能常省察,则一句亦有余,不能省察,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。

  八十三、佛祖奚以异于人,而因此异于人者,能自护心念耳。

  八十四、知心无住,即是修行,无住而知,即为法昧。

  八十五、什么是真实呢?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,跟他们一齐行动,做有益的智慧之游,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。这就是真实。

  八十六、现定见闻觉知是法,法离见闻觉知,非达法也。

  八十七、莫击念念,成生死河。轮回六趣海,无见出长波,念想由来幻,自性无始终,若得此中意,长波自当止,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;如何息妄情,还归空虚坐?虚无是实体,人我何所存,妄情不须息,即泛般若船。

  八十八、诸学道人,若欲得成佛,一切佛法,总不用学,但学无求无着。

  八十九、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这就是真实。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,将走向善地;与愚者恶人同游,将步向错误的方向。这就是真实。

  九十、一性圆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,一月普现一切水,一切水月摄一月,诸佛法身入我性,我性同共如来合。

  九十一、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。不正因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。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。

  九十二、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,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,从而到达永恒的愉快安详。

  九十三、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维生所需,其实需要的并不多,就像一只鸟一条虫,天地带给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。

  九十四、悟心容易息心难,息得心缘到处闲。

  九十五、真如佛性,绝思惟分别。

  九十六、沩山禅师云:「生生若能不退,佛阶决定可期。」

  九十七、杯子扑落地,响声明沥沥,虚空粉碎也,狂心当下息。

  九十八、念佛无非念自心,自心是佛莫他寻。眼前林树并池沼,昼夜还能演法音。人人自己天真佛,昼夜六时常放光,别起眉毛观见得,何劳特地礼西方。

  九十九、嗔心暴烈,不发则已,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,亦不暇顾及。

  一百、但求一席安心地,谁与龙蛇论是非。

  一百零一、天地无物也,我无物也,虽无物,未尝无物也。圣人如影,百姓如梦,孰为生死哉?

  一百零二、看读佛经,当须见月忘指,不可依语生解。

  一百零三、寻牛需访迹,学道访无心。迹在牛还在,无心道亦寻。

  一百零四、一切万法,皆从心生,心无所生,法无所住。不住法者,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。

  一百零五、心之与性,迷即别,悟即不别。

  一百零六、佛法在日用处,吃茶吃饭处,语言相问处。

  一百零七、不着能行所行之相,是即我法双空,并空亦空。

  一百零八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。

  一百零九、大道本来平等,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心性不异,即性即心,心不异性,名之为祖。

  一百一十、不见一切法,乃名得道;不解一切法,乃名解法。

  一百一十一、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

  一百一十二、当令心如虚空,超然尘表。虚如空者,不住相是也。

  一百一十三、如果我们能看清“苦”的真相,看出苦由何处而生,由何处消逝,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构成,也就能够控制苦。

  一百一十四、世间万事莫非对待,于此中,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,既皆相形之事,则是一切虚幻不实,有即非有矣;然而不无幻显现,非有而有也。顾既超乎其表,是为不着,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,此大智也;随顺其中是为不坏,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,此大悲也。

  一百一十五、着力今生须了却,谁能累劫受余殃。

  一百一十六、贪欲是火能焚身,瞋恨是恶能害身,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。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,惟有消除“我”“我所有”的意识。

  一百一十七、闭目不见色,内心动虑多,幻识假成用,起名终但是,知色不关心,心亦不关人,随行有相转,鸟去空中真。

  一百一十八、若能自识本心,念念磨练;莫住者,即自见佛性也。

  一百一十九、一切恶莫作,当奉行诸善,自净其志意,是则诸佛教。

  一百二十、愚人的心攀缘外在,随外在的变化而起伏,怎能称自己为自己的主?智者保有自己,不正因别人的评断而改变自己的心,因此他是自己的主。

  一百二十一、于求乐有情,刀杖加恼害,但求自己乐,后世乐难得。于求乐有情,不加刀杖害,欲求自己乐,后世乐可得。

  一百二十二、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,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。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,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联。

  一百二十三、古德云:「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,能如此,便有独立自由份,生死轮回,皆不相干。」

  一百二十四、是心不必更求心,是佛何劳更觅佛,倘于言句上作露布,境物上生解会,则堕在骨董袋中。

  一百二十五、以生死事在念,则心术已正。心术既正,则日用应缘时,不着用力排遣。既不着排遣,则无邪非。无邪非,则正念独脱。正念独脱,则理随事变。理随事变,则事得理融。事得理融,则省力,才觉省力时,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。得力处省无限力,省力处得无限力。

  一百二十六、但有诸见,即是无边身。若有见处,即名外道。

  一百二十七、终日不离一切事,不被诸境惑,,名自在人。

  一百二十八、生计恰为一野鹤,粗疏饮啄总随缘。

  一百二十九、阿多罗应知:此非今日事,古语已有之。默然为主诽,多语为人诽,寡言为人诽;不为诽谤者,斯世实无有。

  一百三十、佛本是自心作,那得向文字中求。

  一百三十一、供养供应者,脱离于虚妄,超越诸忧患,佛及佛弟子。若供养如是,寂静无畏者,其所得功德,无能测量者。

  一百三十二、佛性本来是真如,不须再求真。

  一百三十三、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,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。亦如红炉猛火,使情识霜雪,销烁无余。

  一百三十四、万物一如,不起分别,犹如一月当空,千波现影,影有现灭,月实自如。

  一百三十五、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,真正办道人,无剪爪之工。

  一百三十六、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,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亦灭。

  一百三十七、心不迷,不堕生死。业不繁,不忧形质。爱不重,不入娑婆。念不起,不生业累。

  一百三十八、从欲乐生忧,从欲乐生怖;离欲乐无忧,何处有恐怖?从爱欲生忧,从爱欲生怖;离爱欲无忧,何处有恐怖?

  一百三十九、莫从卑劣法。莫住于放逸。莫随于邪见。莫增长世俗。奋起莫放逸。行正法善行。依正法行者,此世他世乐。

  一百四十、过去诸如来,只是明心底人。此刻诸圣贤,亦是修心底人,未来修学人,当依如是法。

  一百四十一、菩萨观察妄想,不以心生心,常在佛国。

  一百四十二、真性心地藏,无头亦无尾,应缘而化物,方便呼为智。

  一百四十三、赵州:「佛之一字,我不喜闻,自性无名,心佛众生,皆是假名。

  一百四十四、如来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静,菩提影现中。

  一百四十五、此非安稳依,此非最上依,如是皈依者,不离一切苦。若人皈依佛,皈依法及僧,由于正智慧,得见四圣谛。

  一百四十六、欲知佛境界,不假庄严修证而得。当净意根下,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,如虚空之宽旷,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,亦如虚空,则此无功用妙心,所向自然无滞碍矣。

  一百四十七、不见一法即如来,方得名为观自在,了即业障本来空,未了应须还宿债。

  一百四十八、清净心智,如世万金,般若法藏,并在身心。

  一百四十九、苦与苦之因,以及苦之灭,并八支圣道,能令苦寂灭。此皈依安稳,此皈依无上,如是皈依者,解脱一切苦。

  一百五十、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,即名了了见本心也。

  一百五十一、

  一百五十二、众生界即诸佛界。

  一百五十三、如牧人以杖,驱牛至牧场,如是老与死,驱逐众 生命。若以刀杖害,无恶无害者,十事中一种,彼将迅速得。

  一百五十四、心莫作放逸,圣法当勤学,如是无忧愁,心定入涅盘。

  一百五十五、不求名利不求荣,只么随缘度此生,一个幻躯能几日,为他闲事长无明。

  一百五十六、菩提无所得,你今但发无所得心,决定不得一法,即菩提心。

  一百五十七、诸佛真语,以心为宗。众生信道,以宗为鉴。

  一百五十八、十二时中,遇物应缘处,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。

  一百五十九、无量善事,菩提道业,因一事增,谓不放逸。

  一百六十、真心空寂,无所不遍。

  一百六十一、人法双净,善恶两忘,直心真实,菩提道场。

  一百六十二、但学无心,顿息诸缘,莫生妄想分别,无人无我,无贪嗔,无憎爱,无胜负。

  一百六十三、依无住本,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,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。

  一百六十四、马祖云:「悟自本性,一悟永悟,不复更迷,如日出时,不合于暗,智慧日出,不与烦恼暗俱,一心境界,妄想即除即是无生。法性本有,有不假修,禅不属坐,坐即有着,若见此理,真正合道,随缘度日,坐起相随,戒行增熏,积于善业,但能如是,何处不通。」

  一百六十五、参禅人须下大疑情,心中有不决了处,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。

  一百六十六、清净无染是戒;知心不动,对境寂然是定;知心不动时,不生不动想,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,乃至善恶皆能分别,于中无染得自在者,是名为慧。

  一百六十七、我们的好或坏全正因自己,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,是为了善恶,而不是正因别人的批评。

  一百六十八、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。

  一百六十九、莫结交爱人,莫结不爱人。不见爱人苦,见憎人亦苦。是故莫爱着,爱离为苦。若无爱与憎,彼即无羁缚。

  一百七十、修行者进入尘世,就应要像蜜蜂采蜜一样,不损伤花的色与香,轻盈地采取蜜汁,无害于花本体。

  一百七十一、竞利奔名何足跨,清闲独许野僧家,心田不长无明草,觉苑常开智慧花。

  一百七十二、佛法无多子,长远心难得,学道如初心,作佛也有余,始终总不变,真是大丈夫。

  一百七十三、见性是佛,性在作用,在胎曰身,处世曰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舌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,识者知是佛性,不识者唤作精魂。

  一百七十四、证此(本性)之时,万象俱绝,恒沙妄念,一时顿尽,无边功德应时俱备。

  一百七十五、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,回光自照看,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

  一百七十六、不逢出世明师,枉服大乘法药。

  一百七十七、直心直行,直取无上菩提,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。

  一百七十八、佛者,心清净是。法者,心光明是。道者,处处无碍净光是。

  一百七十九、妄念纷飞之际,正是做工夫时节。旋收旋散,旋散旋收,久久纯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

  一百八十、如如者,无心之心,离一切相,众生诸佛更无差别,但能无心,便是究竟。

  一百八十一、人有两个我:一个是别人心目中的我,一个是心灵中的我。在孤独的时候,那个心灵中的我最易显现出来,这也是最好的净化自己的心的时候。

  一百八十二、我等实乐生,贪欲中无欲。于贪欲人中,我等无欲住。我等实乐生,我等无物障,我等乐为食,如光音天人。

  一百八十三、我们惟有舍弃内心的不良杂质,如贪欲不满固执等,才能解开它们对我们的系缚,心才得以自由。净化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内心安详的道路。

  一百八十四、譬如寒月,水结为冰。及至暖时,冰释为水。众生迷时,结性成心,众生悟时,释心成性。

  一百八十五、高峰禅:「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,又如逆水行舟。」

  一百八十六、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,当下便见,拟思则差。

  一百八十七、舍弃于忿怒,除灭于我慢,解脱一切缚,不执着名色,彼无一物者,苦不能相随。以不忿胜忿。以善胜不善。以施胜悭吝。以实胜虚妄。

  一百八十八、次于自身善起防护,不应放逸,于刹那中有少动念,应当观察,以正智钩制令正住。

  一百八十九、真心无相,不来不去,生时性亦不来,死时性亦不去,湛然圆寂,心境一如。

  一百九十、以一切觉故,当知菩萨,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。

  一百九十一、禅非语文可阐扬,祛除妄心能品尝,人人心中皆有禅,心外觅禅空自忙。

  一百九十二、不见垢法可厌,不见净法可求,不见众生可度,不见盘可证,不作度众生心,不作不度众生心,是名最上乘。

  一百九十三、向外驰求即是「迷」,回光返照就是「密」。

  一百九十四、不离当处常湛然,亲切无过此语,觅则知君不可见,但于当处湛然,二边坐断使平稳。

  一百九十五、法本法无法,无法法亦法,今付无法时,法法何曾法。

  一百九十六、心中自有菩提意,窗外秋山始入帘。

  一百九十七、自性发时,业识来空。

  一百九十八、菩提无是处,佛亦不得菩提,众生亦不失菩提。不能够身得,不能够心求,一切众生即菩提相。

  一百九十九、前际无去,今际无住,后际无来。

  二百、诸法不相到,当处解脱。

  二百零一、妄身临境照影焉,妄身不殊,但欲去影留身,不知身本同虚;身本与影不异,不得一有一无,若欲存一舍一,永与真理相疏,更若爱圣憎凡,生死海里沉浮,烦恼因心故有,无心烦恼何居,不劳分别取相,自然得道须臾。

  二百零二、万缘俱绝者,一切法性空,一切处无心。

  二百零三、我们要像一只大象一样,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不已。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,而能持续自己内心的安详寂静。

  二百零四、却物为上逐物为下,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。

  二百零五、心如明鉴,万象历然。佛与众生,其犹影像。涅盘生死,俱是强名。

  二百零六、举心动念,即乖法体,即为着相,无始以来,无着相佛。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,无始以来,无次第佛。但悟一心,更无少法可得,此即真佛。

  二百零七、有生有灭,即落于有,不生不灭,又落于无。真如本心,生而不生,灭而不灭,即是真如不变,不变真如。

  二百零八、因迷而为众生。诸佛心是众生心,因悟而成诸佛。

  二百零九、若欲求佛但求心,只这心心心是佛。

  二百一十、嗟末法,恶时世,众生福薄难调制,去圣远兮邪见深,魔强法弱多恐害,闻说如来顿教门,恨不灭除令瓦碎。

  二百一十一、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,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。

  二百一十二、息念忘虑,佛自现前。

  二百一十三、从亲爱生忧,从亲爱生怖;离亲爱无忧,何处有恐怖?从贪欲生忧,从贪欲生怖;离贪欲无忧,何处有恐怖?

  二百一十四、一切众生心清净,从本无生无可灭,即此身心是幻生,幻化之中无罪福。

  二百一十五、若了心修道,则少力而易成;不了心而修,费功而无益。

  二百一十六、故彼于天欲,亦不起希求。正觉者弟子,希灭于爱欲。诸人恐怖故,去皈依山岳,或依于森林,园苑树枝提。

  二百一十七、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,由强而弱。定功由暂而久,由脆而坚。

  二百一十八、无所住,不染不着,如人有目及日光明,见种种法。

  二百一十九、明与无明,其性无二,无二之性,即是实性。

  二百二十、妄本无体性,如人作梦,梦时非无,醒来了不可得。

  二百二十一、傅大士偈云:夜夜抱佛眠,朝朝还共起,坐起镇相随,语默同居止,纤毫不相离,如身影相似,欲识佛去处,只这语声是。

  二百二十二、天地原为一逆旅,江湖何处是吾家。

  二百二十三、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,只是把它拿来说说,而无身体力行。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,没有掌握到真谛。

  二百二十四、过去事,莫思量;未来事,莫愿莫求;此刻事,与一切事但知无着。

  二百二十五、谁能够不懈地遵行我所说的教理,谁就能够远离痛苦的轮转,而令苦完全消失。

  二百二十六、佛法在日用处,行住坐卧处,吃(喝)茶吃饭处,语言相问处,所作所为处。

  二百二十七、若能于经教,及古德入道因缘中,不起第二念,直下知归,则于自境界,他境界,无不如意,无不自在者。

  二百二十八、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,将心外求,舍父逃走。

  二百二十九、假如有人愚昧地对我做出恶事,我将回报以无限的爱。他愈是对我作恶,我愈是回报以善。无论别人待我如何,我永远放出净善的芳香。我之为我完全是正因自己是什么,而不正因别人改变自己。一朵芳香的花朵不正因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。

  二百三十、欲得净土,但净其心,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

  二百三十一、你今闻发菩提心,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,唯拟做佛。任你三祗劫修,亦只得个报化佛,与你本源真性佛,有何交涉。

  二百三十二、一个人要发奋自求解脱,如来只是带给了修行的方法。就从禅定开始着手,真切地去做。最后终将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,心便得到了自由。

  二百三十三、如果有人赞美我,赞美我的教义或赞美我的弟子,不好因而过分欢喜或得意,正因这样的反应会妨碍正确的决定。

  二百三十四、世人多以有所得心,求无所得法。何谓有所得心,聪明伶俐,思量计较者是。何谓无所得法,思量不行,计较不到,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。

  二百三十五、百种多知,不如无求最为第一。

  二百三十六、道由悟达, 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,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,其小因缘哉。故宜操铁石心,截生死流。

  二百三十七、无心者,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,所触境遇缘,心定不动,不取着诸法,一切处荡然。无障无碍,无所污染,亦不住在无污染处,观身观心,如梦如幻。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。到得如此境界,方始谓之真无心。

  二百三十八、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。

  二百三十九、一切中知一,一中知一切,是佛极至说。

  二百四十、胜利生憎怨,败者住苦恼。胜败两俱舍,和静住安乐。无火如贪欲,无恶如嗔恨,无苦如五蕴,无乐胜寂静。

  二百四十一、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,元是臭骨头,何为立功过。

  二百四十二、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,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,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,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,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。

  二百四十三、吾有一躯佛,世人皆不识,不塑亦不装,不雕亦不刻。无一滴灰泥,无一点彩色,人画画不成,贼偷偷不得,体相本自然,清净非拂拭。虽然是一躯,分身千百亿。

  二百四十四、道人非同善人,如鹤立鸡群,劲挺自持,不顺人情,超群脱俗。

  二百四十五、心无所住,随处解脱,内外根尘,悉皆销殒,若一切无心,即无所住也。

  二百四十六、此灵觉性,不能够智慧识,不能够言语取,不能够境物会,不能够功用到,诸佛菩萨,与一切蠢动含灵,同此大涅盘性。

  二百四十七、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,亦不起圣解,所谓行起解绝,不令知解才绕心中。

  二百四十八、有情来下种,因地果还生,无情既无种,无性亦无生。

  二百四十九、我等实乐生,憎怨中无憎。于憎怨人中,我等无憎住。我等实乐生,疾病中无病。于疾病人中,我等无病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