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不断奔跑有关的励志文章
任何人都可能被替代,我们唯一的选择是,用更好的你替代过去不太成熟的自己,时刻奔跑在跑道上,才是最 安全 的选择。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与不断奔跑有关的 励志文章 给大家,欢迎大家阅读!
一、没有谁不可替代,厉害的人都在拼命奔跑
文/三月楚歌
1
我朋友小吴有段 时间 特别郁闷,他是公司的技术总监,业务能力一流。他觉得整个公司都是他一个人撑起来的,如果没有他,公司的很多业务没办法开展,其他同事更是不堪大用。
他甚至放言,如果他走人,公司就会垮掉。正因为有这样的底气,他提出要加薪和占股,然而老板拒绝了他。
小吴辞职了,但公司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会垮掉,一切都照常运转。
令他意想不到的是,顶替他的人,竟然是他曾经的下属,而且工作能力更是不逊于他。
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无可替代,甚至替代你的那个人就一直在你身边,你以为自己很重要,只是你正处于那个位置,而其他人没有机会罢了。
实际上,很多人都在一直等待机会,去证明自己也可以很优秀。
2
《哈佛家训》中有一个故事,叫《每个人都有一根指挥棒》。
美国著名音乐指挥家、作曲家沃尔特·达姆罗施20多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,少年得志,意气风发,难免有些飘飘然,觉得自己才华横溢,是乐队的灵魂,不可或缺。
有一天,他像往常一样去排练,准备开始时才发现,自己忘记带指挥捧了。助手告诉他,借一根就行了。沃尔特觉得不可思议,整个乐队就他一个指挥,他能找谁去借?他试着问了一句:“谁有指挥捧,可以借我一下吗?”
话音刚落,大提琴手、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,都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指挥棒。
这一幕深深地震动了沃尔特,在别人眼里,自己从来都不是无可替代的,不少人甚至暗自努力,随时想取而代之。
在这个位置上,与其说自己无可替代,不如说是占得了先机。竞争者无处不在,如果自己不能持续进步,在未来的某一天,一定会被其竞争者所淘汰。
从此以后,沃尔特更加努力,每当他自满自大的时候,就会想起这三根指挥棒。
3
我们常常听到一些 情话 式的煽情语言:你独一无二,你是无可替代的。
这样的好话没有谁不喜欢,但不管语言如何动听,也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,我们所要面对的残酷的“丛林法则”。
没有什么无可替代,厉害的人都在拼命奔跑。
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,一位老人告诫年轻人:“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过日子,再厚的家底也会被败光。有危机感的人不一定会有危机,没有危机感的人一定会有危机。”
任何人都可能被替代,我们唯一的选择是,用更好的你替代过去不太成熟的自己。
二、时刻奔跑在跑道上,才是最安全的选择
文/胡勇波
1、你们的公众号外包出去没?我打算辞职自己干
“亲,你们公司的公众号外包出去没?要是有可能的话,包给我好不好?我打算辞职自己干。”H发微信给我说要辞职时,我感觉他的内心是崩溃的。
H是我的前同事,都市类纸媒新媒体部门主管。在都市类纸媒风光的黄金十年,他一直混得风生水起,只是近几年,情况急转而下。
“报社真的不行了,前几天才发4月份工资,还是员工集体上访找总部老大后,总部借了几十万才发下来。”
“总部领导说这两年给报社贴了几千万,报社光人员工资都没挣上……社长也调走了,他应该也尽力了。他不走估计也不行,大环境不行,报社转型力度又不够,看样只能等着停刊了。”
“报社不行了,以前总是前怕狼后怕虎,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,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来了”。
其实,这也是很多人的悲剧——
这些迷茫看不到前景的人,在当初趋势发生变化时,犹豫彷徨,没有勇气变换跑道,等到大厦将覆想抽身时,已完全来不及。
当年的观望和犹疑,现在只能自己来买单;当年果断抽身的,现在大抵已到岸上。
时刻奔跑在跑道上,才是最安全的选择
2、置身于这场风暴中,止步不前只能丧失机会
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涌现出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机会。那些及早看到趋势并早早上路的人,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。他们摸着石头过河,不知道前面走得那一步,会陷下去淹死。但他们都明白,置身于这场风暴中,如果停在原地,最终将无路可走……
前几天碰到前同事W,他是尝到都市类纸媒红利的第一批媒体人。上世纪90年代都市类纸媒刚兴起时,W就进了报社,成为当地纸媒的第一批员工,并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。
近几年新媒体的崛起,对W所在的纸媒产生了强大的冲击,报纸广告急骤减少,版面大幅萎缩,收入大幅降低。虽然已是报社中层骨干,W的日子却并不好过。
两年前,一家中央级新媒体当地频道想挖W去当运营总监。看着半死不活的纸媒,W动心了,但最终因为担心“压力大、风险大”而放弃……
如今,放弃“转型”只图有个安稳工作的W仍在报社,但日益萎缩的广告业务、久拖不发的工资、渐渐紧缩的钱袋,让W逐渐认识到,不站在风口里,所有的安逸不过是个坑,你终将为那些没有迈出的脚步,那些缺失的勇气,狠狠地埋单。
3、失业可能随时来临,我会不会被干掉
传统的认知方式,让很多原本很有潜质的人,成为这个时代下的一抺悲情色彩。马云曾说,面对新的机遇,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:看不见、看不起、看不懂、来不及。
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奇葩大会上说,未来20xx年,人类50%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。比如说交易员、助理、秘书、中介等工作,人工智能会比人做得更好。
“还在每天重复劳动,在未来不创造,就会被淘汰”,这是著名财经自媒体《吴小波频道》近期专题的一个标题。专题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,称未来跟知识模块有关的专业和技能,标准化的知识和职务性行为都将被大规模替代。
“这就是一次认知革命,所有人都要面对。”节目里的这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未来最可能被替代的是首当其冲是行政秘书。而目前这一职位在中国的人数超过500万。目前包括沃尔玛这样的大公司都在租用人工智能行政秘书,这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力量。
如果行政秘书被替代,另一个行业有更大的危险,那就是公务员 ,中国目前有5000多万公务员,他们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秘书工作。
此外,证劵分析师、交易员、精算师等金融领域高收入职业在未来都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。未来,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银行将不存在,银行将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系统。大部分基础性理财和交易将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完成。人只要面对一台机器,就可以完成跟自身连接的所有银行业务。
看完这些,如果你还是选择不相信,未来真的发生了,你就错过了提前为自己准备的机会。其实,都不用等到人工机器到来。我们每一个人,在这个时代,都面临着随时失业的可能。
4、世界变化如此之大,到达巅峰又能持续多久
我曾经有过20xx年的纸媒从业经历。那时的纸媒记者还是百姓眼中的无冕之王,一篇特稿的稿费高达几千元,这是很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。社会地位高、收入高、“有话语权”,如果脑子够灵光,有点商业头脑,还能拿到不菲的广告提成,也因此,纸媒对年青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。
在报社工作的20xx年,我亲眼见证了它的起步和腾飞。最辉煌的时候,我所在的纸媒曾经连续多年蝉联当地纸媒市场NO.1的地位。
身处在业绩如此牛逼的报社里,怎么也不会相信它有停刊的一天。但巅峰时刻没有持续太久,下滑就不可逆转地发生了。
20xx年后,报社广告经营情况持续下滑,报社高层频繁易人。在经营业务萎缩的同时,报社人文环境也急骤恶化,这样的大环境怎么可能给予个体成长的平台?于是我决定离开。
我离开时,报社仍有一定的市场份额。我当时单纯地认为,报社只不过辉煌不在而已。但是,仅仅四年后,报社就已经到了发工资需要“集体上访”的程度。
讲到这里真有些悲凉。我是由这家报社一手裁培,从一个青涩的小兵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闻熟手。至今我都难以相信,它这这样悲壮地倒下了。事实再一次证明,在趋势来临时,如果你不能及时转舵,未来将会摔得很惨。
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世界是如此多变,如果再抱着原有的思维,希望找一家稳定的单位,安安稳稳做到退休,恐怕未来带给你的只有失望。
5、跑道外看起来的稳定,其实最危险
从天而降的危机来临时,多数人的反应是难以适应。这很正常,舒适区呆久了的人,抗风雨的能力自然下降了。但环境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。明天会发生什么,我们根本无从所知。与其祈祷风调雨顺,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
不少名人在谈及自己的成绩时,都会调侃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,说得虽有些“套路”,但确确实实是句大实话。因为很多人取得的成就,都是时代所赐,而这些人 成功 的根本不完全在于努力,而在于有眼光先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趋势。
有个朋友创业多年后,提起当年在体制内的心理状态时说:感觉世界由一圈圈巨大的跑道组成。大家都行色匆匆地奔跑在跑道上,有人汗流浃背,擦一把汗又上路;有人神色迷芒,但步伐坚定;有人咬牙挺过了一个又一个路口……
而当时的他就像一个跑道外的看客,不知道对方从哪里来,又将去往哪里?前方是鲜花和美景,还是一片泥泞的荒芜,他无法想像又充满期待。他胆小而无助,就像一个离不开妈妈怀抱的孩子,因为害怕危险,不敢乱跑……
“其实,站在跑道外面看着别人跑,内心是焦虑的。只有自己真正跑起来才发现,跑道外看起来的稳定,其实最危险。”多年后,他这样评价当初的选择。
在这个时代,跳出原有的框架,像一个速跑选手一样,时刻奔跑在跑道上,也许才是最安全的选择。